昆明多飞网
昆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

http://qunli2008.com/ 2018-10-20 来源:昆明

 

       2012年,昆明主城区面积达到3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60万人。有专家学者指出,物质文明的强大非常重要,但仅仅只有丰富的物质文明而精神世界荒芜,那也只会是物质的巨人、精神的侏儒。 

  欧洲人介绍还铺着石板、鹅卵石的街市说:“你看,一百年都没变!” 
  昆明人则指着街市介绍说:“你看,挖了又填,拆了又建,一天一个样,天天都在变!” 
  昆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1240年悠久的建城历史,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然而,随着当今城市建设发展,名城的魅力已经在时光中渐渐褪色。 
  古城景象已成浮云 
  时光流淌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支法国探险队远涉重洋后,在东南亚登陆,当他们来到昆明后,马上被这美丽的高原古都所陶醉。那时的昆明城以五华山为中心,周围几平方公里内建有城墙,护城河如条白带绕在南面城墙外,城内、城外簇拥着一座座“一颗印”民居建筑,滇池、南盘江上帆影点点…… 
  如今,站在圆通山上放眼望去,整个昆明城到处高楼林立,古都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湮没在了城市的一次次改造之中:护城河被填平,城墙拆得只剩下圆通山东面20余米的一段,民居古建筑也被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所取代。 
  “一颗印”民居是云南汉、彝先民吸收了中原地区建筑风格,再结合本土民居建筑特点而创造出的“特色建筑”,是滇池地区建筑文化的载体。明、清时期,这种“三间两耳倒八尺”, 整体方形如印章的小四合院建筑,广泛分布在昆明地区,甚至全省多个地州都大量兴建。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西南联大搬迁到昆明办学,不少教授都租住在昆明城郊的“一颗印”民居里,如闻一多和朱自清。昆明北郊麦地村一带的“一颗印”建筑曾引起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关注和研究。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一颗印”建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一幢幢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所取代。近年来,随着昆明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开始,一个个村庄被夷为平地,小洋楼又被一幢幢高楼所取代。 
  在拆迁改造中,一些遗留下的“一颗印”建筑也不能幸免,如滇池东岸宏仁村,至今还保存着十几幢“一颗印”建筑及“一颗印”变体,一同被列入了拆迁改造范围。 
  昆明文物保护工作者杨安宁、钱俊历时一年多野外调查,现今昆明地区只保存有70余座“一颗印”民居。他们认为,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再过20年,想要找到典型的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就只能通过图片、博物馆等其他途径来观其真实面貌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说,建筑的繁荣本是好事,只是如今看着昆明无数高楼拔地而起,而有特色和地方区域特点的建筑却寥寥无几,千篇一律的建筑太多,显不出昆明这个边地城市的个性美。 
  道路改造记忆难现 
  如果说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载体,那么,街道就是载体上的管道。昆明的今天,道路挖了又填,填了又扩,一片忙碌的景象。然而,一次次“美容”之后,交通拥堵却成为了人们诟病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一次次道路改造中,许多古老的街道消失了,而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金碧路。 
  金碧路东起盘龙江得胜桥,西至西昌路,为昆明市内东西向主干道,全长1.7公里。自古就是商业繁荣,人来车往的中心街道。元代为谷物、盐、水产、铁制农具交易市场,明代东段成为粮食、农具、布匹、烟茶交易为主的新城铺市场,有著名的云津夜市。清代因两广商人多在此经营五金、药材,又称广聚街。滇越铁路通车后,金碧路上集中了哥胪士洋行、玛地亚多士洋行等8家洋行,洋货一时充斥于此,金碧路最火热的时候,外省人的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在这里开张营业,成为有名的“商埠第五区”。 
  云南解放后,昆明市首任市长潘朔端在金碧路种植了大量的法国梧桐。诗人于坚小时候常常到住在金碧路的舅舅家玩,那时的金碧路是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大街,街道不宽,两边的梧桐树上部的枝叶已经合拢,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荫顶盖,遮蔽着整条街道,大街两旁是法式建筑,阳台一个接着一个。 
  于坚说,在上世纪70年代,金碧路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一条街,满街的梧桐树和法式建筑,而长春路有许多非常古老的明清时代建筑,老房子上还有房头草,非常美的东西,那时的昆明内涵丰富,是一座具有人文情调的城市。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碧路拆迁改造,道路被扩宽,梧桐树被移走,法式建筑、洋行几乎不复存在,如今在金碧路两旁的梧桐树,也是后来补栽上去的。 
  金碧路与书林街交接口,在宋、元时期,这里曾有一条河,河属盘龙江的一条支流,河上建有一桥,叫通济桥。元朝末年,梁王格杀大理总管段功于此,梁王之女阿盖公主(段功之妻)闻夫被父杀害,便投河以身殉情。这一历史故事被郭沫若编写成著名历史剧《孔雀胆》后,这座名不经传的小桥便声名远扬了。 
  如今,通济桥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金碧路上的金马、碧鸡两坊,始建于明代,也是几经毁坏得以恢复重建的。 
  “实际上,昆明的旧城改造,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逐渐开始,武成路、长春路等老街,就是在我们眼皮底下逐渐消失的,很多古建筑、法式建筑也是在漫长的旧城改造、新建等过程中逐渐消失的,更早可以追溯到昆明的古城墙等是如何消失的,我觉得这和北京古城墙和众多四合院的逐渐消失,都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待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一个误区,是需要冷静而理性地思考的。”杨福泉说。 
  保护重建 尴尬行进 
  目前昆明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3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39项。从2008年到2012年,昆明市对90处文物进行了修缮保护。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文保单位如陆军讲武堂、朱德故居、聂耳故居等,都保护得很好,不但进行了修缮,还布置陈列了相关展览。而一些文保单位在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作为龙云故居的海源寺灵源别墅,几年前先后开过茶馆、饭店等,现作为国学普及教育机构所在地,也十分冷清。另外,袁嘉谷、王九龄故居成了餐馆,青年会旧址成了商业场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杂草丛生,闻一多、朱自清旧居残破不堪。 
  在昆明拓东路和金汁河的交叉处,有一座石砌拱桥,人们都叫它桂林桥。清康熙初年,古桥摇摇欲坠,经重修加固后,人们建魁楼于桥上并取名为聚奎楼。 
  由于战乱频繁,此楼也是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清代最后一次修建是1899年,于1902年落成,建楼资金主要由“同庆丰”商号老板王炽提供,不足之数发动社会各界捐助。1903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考取了全国经济特科第一名,成了云南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状元。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昆明,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把楼改名状元楼,以昭示天下,激励世人。 
  上世纪50年代,为扩建拓东路,状元楼被拆除。为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增加人文景观,最近20多年昆明市已陆续重建了金马、碧鸡、忠爱和正义(实为原三牌坊“天开云瑞,地靖坤维”的异名)等四座牌坊,易地重建了近日楼,修复了真庆观。据媒体报道,2008年昆明市有关部门宣布在原址区域内重建状元楼,预计当年年底完工,但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实现。 
  同样,由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建于公元1274年的昆明文庙,是云南第一座文庙,历史上“云南府儒学”和“昆明县儒学”都设在文庙内。1941年,文庙毁于日军的空袭中。解放后,被炸毁的文庙经过数次修整,重建了“桂香楼”,建起了“大众游艺园”和“昆明市群众艺术馆”,但始终无法恢复旧貌。 
  重建昆明文庙,近年来一直是昆明各界有志之士的呼声。近日,记者在文庙旧址处看到,在完成了拆迁和平整土地后,工程便停了下来。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文物处处长钱进说,文庙重建所在的位置由于地点狭窄,只能在建设中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完成了地勘工作,由于在建过程中变更了设计,只有暂时停下来。 
  他表示,状元楼并不是文保单位,只能作为景观建筑恢复,重建工作主要由盘龙区城改办负责,在形式上文保部门派专家参与,目前可能由于选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才拖了下来。 
  2012年,昆明主城区面积达到3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60万人。有专家学者指出,物质文明的强大非常重要,但仅仅只有丰富的物质文明而精神世界荒芜,那也只会是物质的巨人、精神的侏儒。

相关推荐

昆明多飞网
昆明多飞网是云南昆明最大的综合信息云南网站,为昆明网友提供最新咨讯,生活信息,旅游,招聘,购物等最新最全的昆明信息港信息。
Copyright © http://kunming.duofei.com/ 昆明多飞网 All Rights Reserved